(相關資料圖)
前些天打電話回老家與父親閑聊之際,忽聽電話那頭傳來母親的聲音,“老潘,幫我撿一擔肥料,一會兒送去茶園里”。
“爸,現在已經施肥了嗎?”我詢問道。
“是哦,現在施肥正是時候。到了清明時,茶葉才能賣上價錢哦!”父親答道。
我其實是知道的,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萬物生長,這也是農民農忙的開始。對于山區人民來說,茶葉作為主要的營生之一歷來備受重視。
猶記得小時候,每年一到三四月份的采茶季,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都是要上山勞作的。而家里的孩子無人照應不行,因此大多數孩童都會跟著大人一起上山。明前茶最是嬌嫩。掐芽留尖,無論是烤制烘干,還是售賣新鮮茶草,都有著非常不錯的價錢。這樣的市場行情下,茶草是斷舍不得讓孩子肆意采摘的。然而,孩子天生是不安分的。大人忙碌,孩子們就自找樂子。釣魚、摘果子、打馬蘭菜、掐蕨菜等,好不快活。
在山溪中垂釣是件特別愜意的事。從草叢中抓一只青色的螞蚱,隨意掛魚鉤上,然后放入水中,不一會兒工夫,還在水面撲騰的小螞蚱,就會被魚兒瞬間拖入水中。此時迅速提竿,大概率都會得手。
山溪里的魚兒都為冷水魚。無論煮湯或是烹炸,這種魚味道都極其鮮美。可能與生長環境有關,一旦這些魚兒離開水面,它們就會迅速死亡,溫度稍高些,就會有腐臭味。但農家孩子自有辦法,在小溪邊挖上個小水坑,兩頭貫通,一端與水源相連,另一端則讓流水自由流出,上下兩頭則用樹枝隨意擋著,形成天然“屏障”,再將魚兒放入其中,這樣就形成了自帶活水的“魚桶兒”,魚兒在其中就能歡快的撲騰了。一天農忙結束后,孩子們就會提上活蹦亂跳的魚兒,踏著夕陽的余光,蹦跶著與大人一起行走在回家的鄉間小路上,回到那充滿煙火味的農家小屋。
采茶季柴火飯最是美味。在小溪邊隨意用石頭搭個簡易的灶臺,撿些枯樹枝,把火燒得旺旺的。孩提時我最喜的就是與大人一起生火。把裝有淘洗好生米的鋁制飯盒置于明火上,飯盒內定要放上些農家臘肉及當季時蔬。不一會兒工夫,小小的山谷里,就彌漫著肉和米飯的香氣。開飯時,如若再放上些農家自制腌辣椒、豆腐乳,味道簡直絕了。進食的筷子大多是現場制作,折兩段粗細合適的鮮樹枝,削去外皮,一雙臨時筷子就制作而成了。用筷子把飯菜扒拉到一處,送入嘴中,滿滿一口,那種美味至今難忘。
“周末回來,幫你老媽一起采采茶吧?”電話那頭母親的話一下子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現實。
“好的,我一定回去。”我輕聲應和道。我已許久未去家鄉的那片茶園,我想是時候回去看看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