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足500戶的村子,卻先后走出林文芳、林樹全、林巧才等3位全國勞模,這在全國都非常少見。”吳川市相關領導介紹林屋村時說。50多年前,林屋村還是一個貧窮的“三靠村”。如今,在村子里三代勞模的帶領下,林屋村煥然一新,變為廣東省有名的小康村、文明村,并入選“中國十大魅力鄉村”。
7月3日至9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我是新媒人”紅立方先鋒隊鄉村振興團赴廣東省吳川市黃坡鎮開展新媒體宣傳、村史文化傳承等內容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用“數字+傳媒”傳播林屋村的新面貌新氣象。
【資料圖】
鄉村“新媒人”記錄魅力林屋新貌
早年的林屋村是一個落后的村莊。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在村干部的帶領下,村民們集資辦廠,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機械廠大膽專攻糖酒設備,在原本的小五金工廠門前掛起了“吳川縣林屋機械廠”的牌子,很多村民都進入了工廠。后來這個機械廠就改名為廣東粵凱機械有限公司了。現在“粵凱”牌的機械設備,暢銷在全國各地,還遠銷以30多個國家和地區,林屋村也成為了全國聞名的機械制造村。
從工業興村到技術立廠,再到產品走向世界,林屋村涌現出以林文芳、林樹全、林巧才為代表的一批舍己為公、艱苦奮斗的領頭人,謀發展、惠民生、促和諧,形成林屋人特有的精神風貌。紅立方先鋒隊團隊實地走訪了位于黃坡鎮林屋村的廣東粵凱機械有限公司,參觀了各種機械設備,真實感受到了產業發展賦予鄉村振興的力量。團隊成員用無人機制作林屋振興宣傳片,用鏡頭記錄林屋村奮斗故事,展現鄉村精神。
工業發展以后,林屋村開始反哺農業,集體投入1430多萬元搞農田標準化建設、實現排灌溉自動化,1990年以來,還對農戶實行“四免費”惠農政策,成立5個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牛蒡、玉米等高產農業,被評為“廣東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集體”。
團隊成員還對相關負責人及村民進行了實地采訪。產業園的負責人表示,林屋村不僅工業發展得好,農業方面也有很多惠農政策,當地的農戶享受“機耕免費、種子免費、灌溉免費、收割免費”的“四免費”政策,村里還有農田7000多畝,林地5000多畝。而洋溢著幸福的村民們紛紛說,生活在林屋村很幸福,他們也相信村子會越來越好。
數字新載體助力振興故事上“云端”
團隊負責人前期走訪了在企業工作的廣科畢業生,和他們談鄉村振興工作,不少校友表示非常感興趣,“希望能為鄉村做點事情”。于是,一支由學院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骨干擔任團隊指導老師,由“文史類、網傳類、計算機類”專業的優秀黨團骨干組合而成的“跨界”團隊不久后來到了林屋村。
“林屋村有很多打動人心的奮斗故事,希望能借助數字新載體,把林屋村的振興故事傳播到各個角落,把林屋村的精神傳承給下一代,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入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來。”林屋村駐村第一書記勞富順對實踐團說到。
通過前期跟蹤走訪調研,團隊了解到林屋村作為中國鄉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具有獨特性和代表性,但林屋村的圖文資料、宣傳報道少而零散,文化品牌塑造不足。因此,團隊聚焦探尋村史、拍攝鄉村振興宣傳片、制作“魅力林屋”小程序“三大重點任務”,借助自媒體平臺信息時效性、傳播速度更快、傳播途徑更廣等特點推動林屋村特色產業、振興故事的宣傳,從吳川市知名度和影響力出發,在媒體平臺上打造良好口碑,助力鄉村振興故事“上云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