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山脈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衡山以一塊大花崗巖巖石為基礎,由于表層沉積遭到沖刷和強烈剝蝕,花崗巖有較大面積的出露。巖內穿插有偉晶花崗巖,石英巖脈很多,寬狹變化較大,寬的可達40厘米,這些巖脈對于花崗巖的風化有加速作用。基巖的上覆紅壤中含有大量石英沙粒,證明是由花崗巖風化來的。包圍在花崗巖外圍的巖石分3類,志留奧陶紀紫色頁巖及礫狀石英巖,泥盆紀沙巖及頁巖,第三紀紅色砂巖及頁巖。以性質而論,礫狀石英巖最硬,紫色頁巖最軟,在同期巖層上表現為不同之地形。由于氣象氣候的關系,流水、風、熱等風化、剝蝕作用,形成了現代衡山的奇特景觀。
衡山在幾億余年的漫長地質年代中,經受了各種內外營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今日的以峰林狀花崗巖斷塊孤立中山的地貌特點。南岳區范圍內,海拔高度超過1000米的山峰20座,海拔500—1000米高的山峰17座。眾多的山峰聚集在不到40平方千米的范圍內,構成了群峰突起的峰林狀山體景觀,凡超過1000米高的山峰均是燕山期花崗巖呈巖基巖株狀產出,經內外營力長期塑造的結果。
衡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年較差山麓為26.3℃,山頂為21.5℃;各月氣溫平均日較差山麓為12.3℃,山頂為6.1℃;年均氣溫山麓為17.5℃,山頂為11.29℃;1月氣溫最低,山麓為2.2℃,山頂為0.1℃;7月氣溫最高,山麓為25.8℃,山頂為21.6℃;氣溫直減率南坡為0.54℃/100米,北坡為0.48℃/100米。
衡山山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045.8毫米,衡山所在地南岳鎮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440毫米。衡山降水量隨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南北坡有明顯差異。從山腳到山頂,南坡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水量遞增59.1毫米,北坡遞增42.8毫米。
衡山土壤的垂直分布是表層植被土(稍含腐殖質,適于先鋒植物生長,但很薄,且越向山頂,這一層越薄)表土以下是黃棕壤,再下是黃壤,最底層是紅壤。土壤中富含碎石英砂粒。
衡山山脈有哪些主要山峰?
南岳衡山共有七十二峰,分別散布在衡陽、衡山、衡東、長沙、湘潭、雙峰等縣市,方圓八百里,南以衡陽回雁峰為首,北以長沙岳麓山為足,以南岳境內祝融峰為中心。在南岳行政區內有44峰。
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是中國紀念人文祖先祝融氏的山峰。天柱峰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061米,位于南岳鎮延壽村境內。回雁峰居800里衡山72峰之首,故稱南岳第一峰。海拔96.8米,總面積6.32公頃,座落于衡陽市雁峰區湘江之濱,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石廩峰,俗稱雷缽底,或叫大嶺。其東側的石壁上,有兩個斜突的峰尖,從下面望去,像高聳云天的大米倉。岳麓山是南岳72峰之尾峰,海拔300.8米,融中國古文化精華的儒、佛、道為一體,包容了歷史上思想巨子、高僧老道、騷人墨客共同開拓的岳麓山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