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是什么樣的景點?
張壁古堡,位于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始建于十六國時期,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
張壁古堡遵循中國傳統星相和堪輿理念建造,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村名的來由也源于二十八星宿之張宿、壁宿。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為磚砌,門外建有一座提升防御能力的甕城,甕城之上還建筑了多座宗教祠廟。甕城城門面向正東偏北開設,與北堡門構成了兩道堡門。兩道堡門不在一條中軸線上,這既遵循了古代軍事防御的原則,同時又寓有風水不外流之意。南堡門為石砌,堡門上有一座石雕龍頭,象征龍首;門外有九條紅石鋪路,象征龍須。
張壁古堡有哪些主要景觀?
空王佛行宮
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向南,大殿3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墻上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是代三彩琉璃裝飾的,刀工細膩,燒制精致,形象逼真;古地道位于張壁村地下,是古人修建的錯綜復雜、規模巨大的地道系統,總長度近10千米。
地道
地道匍匐于整個堡村的下方,呈三層“S”型立體網狀結構,上下相互貫通,分布在地下3米到30米厚土層里,約1萬米長。由于多次地震造成塌陷,大部分地道已經淤塞,清理出的僅有1000余米,現在能看到的僅是原樣的十分之一。地道內既有規模較大的屯兵洞、糧倉、馬廄,又有陷阱、伏擊坑、射箭坑、淹水道、通訊道、嘹望孔等軍事設施,還有排水道口、逃跑出口,并有井從頂層直通底層,進、退、攻、防、藏、逃靈活多變,可屯兵萬人。專家考證,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絕非民間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說“明堡暗道”而修筑的地下軍事設施。地道設計暗含“六壬奇門”之術。
空王行祠
空王行祠重修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大殿坐北向南,殿內塑有空王佛像,山墻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致,形象逼真。另外,在空王佛行宮的前廊下有兩尊罕見的琉璃碑,東側的石碑記述了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的石碑記載空王佛行宮修建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