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整體把握非遺的國際傳播現狀,自2023年12月起,團隊成員圍繞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部署58種語言的翻譯平臺及專屬情感分析模型,搜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的43項中國非遺代表性項目十年間的博文數據,搜集數據總量近千萬條、總詞數約5億個,充分減小語言誤差,考量情感偏向。
統計數據與鮮活實踐之間往往存在認知落差。傳承人是否主動介入非遺跨國傳播進程?其參與模式呈現怎樣的文化適應性特征?在跨文化對話中又有哪些創新經驗、現實阻力與改進訴求?為解開這些疑惑,上海大學“智傳非遺”實踐團隊多次赴蘇州、嘉興等地開展田野調查,通過與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面對面深度訪談,深入探究國內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參與海外文化傳播的真實圖景,為非遺國際化傳播提供兼具學理深度與實踐溫度的理論框架。
在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深入交流的過程中,團隊成員真切感受到,非遺是在傳承人的手中、口中、記憶中“活起來”“動起來”的。然而,當這些瑰寶試圖在社交平臺上綻放光彩時,卻似乎失去了它們原本的那份生動與魅力。
比如,江蘇省昆山當代昆劇院的黃朱雨老師就告訴團隊成員,目前劇院正積極與國內社交平臺以及文旅部展開合作,努力探索通過新興渠道傳播昆曲藝術的新路徑。黃朱雨坦言,在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海外傳播征程中,語言隔閡和文化背景差異是橫亙在前的顯著障礙,而更為深層次的,則是文化語境的缺失。“但我相信情感是共通的,只要我們傳遞出情緒,藝術家和觀眾總能在某處找到共鳴。”
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的錯位,在非遺展示與傳承中展現得更為具象。這種反差讓團隊成員深刻意識到,盡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借助數字傳播技術實現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但非遺的國際傳播,仍然面臨困境和挑戰。
據了解,上海大學“智傳非遺”實踐團隊將繼續探索非遺國際傳播的新路徑,讓非遺不再是記憶里的靜態展品,讓世界聽見中華文化的聲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