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學習過很多歷史人物的形象,“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寫出的《憫農》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學到的第一首詩;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也陪伴了我們的童年;蔡倫,一直被認為是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人;鑿壁偷光的匡衡,一直被用老師和家長用來教育我們要刻苦學習,不怕困難。
【資料圖】
但他們真的是所謂的好人嗎?秦始皇背負了千古罵名,他又一定是一個壞人嗎?今天我們就想借這個機會,討論一下關于人性的內容:到底什么才是好人?什么才是壞人?
歷史上的蔡倫、李紳和匡衡,他們是不是好人?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是我們人人熟知的一句話,是唐朝詩人李紳的代表作品,他見田中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有感而發,本意是教育各位一茶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但我們對于李紳的印象,也只能停留在僅僅這首詩了。因為李紳做官后,完全忘記了初衷,變成了惡霸。
李紳進入仕途,飛黃騰達之后,忘記了《憫農》,變得生活豪奢。劉禹錫曾經參加李紳的宴會,看到現場歌姬成群。并且聽說李紳的用餐非常奢侈,一頓飯要吃上百只雞的舌頭。于是劉禹錫也寫下了:
“高髻云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怪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
面對平民百姓的疾苦,選擇視而不見。
并且李紳為官時,非常愛擺威風,亂釋淫威。他的叔叔被迫成了他的孫子的輩分,曾經跟他同科進士的同學,被他莫名其妙當成了流放的犯人。李紳晚年作惡多端,歷史上著名的冤案【吳廂案】也是李紳一手為之。
李紳死后,被判為惡吏,不允許他的三代內后人為官。
而那個鑿壁偷光的匡衡呢?他的確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
年少的匡衡家境貧寒,買不起書就借書來讀,家里點不起油燈,就借隔壁的燈火夜讀。就是這么勤學的好孩子,長大后果然也走進了仕途,算是翻身了。
在政治中的匡衡,也因為自己的才華最后位極人臣,被皇帝看中??锖庾龅截┫嗟墓俾毢?,變成了一個超級大貪官,用手段私吞四萬多畝土地。本來是一代能臣,最后落得罪人。
包括造紙第一人蔡倫,他也開啟了宦官干政的行為。其實這一類人還有非常多,我們看到這些事件,我想做一個深層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壞人?
每個人都是自私的嗎?
《三字經》告訴我們,人性本善;但荀子又告訴我們:人性本是惡的。
在這我突然想到了曾經的一部電影《我不是藥神》,我們不妨回顧一下電影情節,這部電影里:誰才是壞人?誰又是好人呢?
程勇是好人嗎?結局看來他是,但要知道,他的初衷也是為了自己積累財富,不是救人。他中途賣掉藥品銷售權,讓人們無藥可用,也是一種自私行為,為了自保。
那藥販子張長林是壞人嗎?也不是,他也只是在賺錢,從頭到尾,也沒謀害誰。最后被抓捕后,他甚至都沒有供出程勇的下落。
那格列寧藥廠是壞人嗎?他們打擊藥販子,也是在保障自己的權益。一個藥品研發要幾十年,幾十億的成本,它們的專利當然不愿意有人盜用。所以它們定價高昂,又打擊藥販,有什么錯呢?
當然再繼續細想:打擊藥販子的公安局長也不是壞人,他們只是執法;購買假藥的病人也不是壞人,他們只想活命。
所以這就讓我們出現一個認識偏差:你看到的好,和你看到的壞,到底是真的嗎?
有一句話話叫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不論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想在生活中,這個天分都會改變的。
我們現在只知道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實際上是一個惡人。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蔡倫本是一個平民家的孩子,在他出生的年代正式東漢末年的漢章帝在位。漢章帝喜歡在民間收集聰明的孩子們,放到宮里聚集起來,服務國家。但是說白了:就是把好孩子搶回來當太監。
蔡倫就是那個可憐的孩子之一。
公元75年,蔡倫僅有十歲,卻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命根子。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下,那個時候的蔡倫小朋友,經歷了什么痛苦?然后又被帶進宮,遠離家鄉,注定難以再見親人。
這些童年陰影,不知道會在年幼的蔡倫心里埋下什么樣的烙印?!拔唇浰丝嗄獎袼松啤?,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現在這個社會,你會看到面善心惡的人,我們成為笑面虎;也能看到面惡心善的人。你不曾知道別人經歷了什么痛苦,也察覺不到他以后會對社會做些什么。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的心理都可能有一定陰暗面吧,可以說每個人都是自私的。
荀子當初之所以勸學,也是因為他堅信人性本惡,人本來是自私的。其實這也有一定道理,我們作為從黑暗森林法則里幸存下來的人類,本性里一定有一定的自私元素。否則我們怎么在弱肉強食的社會里存活下來,把自己發展成這么壯大的種族呢?
在我的認知里,自私算不上錯誤,可是我們身為社會型群體動物,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要總以自己為中心,更多的還要考慮周圍人,還要考慮所謂大局。但是:大局又是什么呢?
關鍵詞: